2023

在中国,人们在评价一张摄影作品时,常常赞美其具有“油画般的质感”。与此同时,许多成功的艺术家也试图通过高超的绘画技艺,在作品中呈现出类似摄影的真实感。实际上,艺术之间存在着某种共通性,当代艺术与当代摄影相互影响、彼此交融。

花卉,作为人类生活中最美丽的象征,我选择以花卉为主题进行创作,探寻艺术与摄影之间的联系。我运用多重曝光的技法,在不同光线与色彩背景下,使作品呈现出宛如油画般的视觉效果。在中国艺术中,冷暖色调与色彩的变化象征着不同的元素与“气”,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情感与意境。通过这一组作品,我不仅希望展现艺术与摄影之间紧密的关联,也希望借此表达我对摄影艺术深沉的热爱与情感。


禅枝
2023

树枝仿佛是天空的脉搏。我以此为灵感,致力于将摄影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创作一本独具特色的摄影书。这本摄影集巧妙地结合了自然的神奇之美与中华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采用中国书法与篆刻元素,并以宣纸为承载材料,呈现出文学与艺术交融的独特气韵。

在自然中,树枝如同连接大地与天空的桥梁,它们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记录着时光流转的痕迹。通过我的镜头,我捕捉到了这些树枝独特的美感,每一幅作品都是大自然赐予的珍贵礼物。然而,我并不满足于单纯呈现自然景观,而是希望将这些影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作品更为深远的意义。

静坐
2024

作为一个提倡无神论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现代化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宗教信仰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对于佛教——这一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宗教而言,除了其本身的信仰属性外,其生产过程也不可避免地携带了消费主义的商品属性;实际上,佛教的神圣性与其商业化、世俗化的属性始终存在着难以割裂的联系。

在这个项目中,我探访了一些佛像制造工厂。在对佛像溯源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佛像被随意遗弃在工厂外的空地上,而正在制作中的佛像也被随意堆放在地面或角落里。在这里,佛仿佛失去了原有的神性,沦为一种纯粹的流水线产品。而那些因各种商业原因被搁置、遗弃的佛像,也在漫长的时间流逝中逐渐被遗忘,失去了曾经的庄严与光辉。



潮汐
2024

这个摄影项目起源于我对潮汐与月相变化的观察,以及它们与个人情绪之间微妙联系的思考。我的家乡大连,作为一座海滨城市,在潮起潮落之间承载了无数回忆与情感。当我在家乡与海外伦敦之间往返穿梭时,月亮引力牵动海洋潮汐的自然规律,逐渐成为我个人经历的隐喻:无论身处何方,海水的流动与月亮的轨迹,总能把我与故土紧紧连接在一起。

通过对大连地理、历史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场景的探索,我试图在影像中呈现人与地方之间复杂而深邃的关系,映射出如潮水般起伏变化的自我认同,以及在时空维度中流动与延续的归属感。



镜头之外
2024

横店,这座小县城,被誉为“中国的好莱坞”。这里生活着大约13万名群演。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与激烈的竞争,使得一些不愿接受县城里固定、辛苦又微薄薪水的年轻人选择来到横店“躺平”;而另一些怀揣明星梦想的年轻人,则离开家乡,涌向横店,渴望在这里一夜成名。

然而,在这片看似光鲜亮丽的影视世界背后,许多人由于缺乏专业的表演技巧或平庸的外貌,只能饰演群演角色。他们在镜头边缘徘徊,成为剧组的“道具”和“背景板”,以每10小时仅15英镑左右的微薄收入艰难维持生活。在漫长的等待与一次次被忽视中,人们逐渐变得懒散,对一成不变的生活也渐渐失去了希望。

这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持续跟拍项目。我通过采访与拍摄,记录了群演们在镜头之外的真实生活。令人动容的是,这些习惯了在镜头前表演的人,在面对现实镜头时,却显得格外局促、不安与拘谨。


©廓然堂